欢迎您访问中国体医融合健康网          体医融合 · 健康中国
登录    注册       English
内页banner

微生物纳入中医体系是必然趋势

发布时间:08-16

字体:
【打印本页】

来源:羲黄健康生活

微生物纳入中医体系是必然趋势



我在《中医发展年代节点与代表人物》和《中医发展大周期与当前历史机遇》两篇文章中都把对微生物的认识纳入中医发展之中,现代中医体系也知道有细菌等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只是理论体系还没有准备好,没有找到中医把微生物纳入医学体系的大门,为此我仅做剖砖引玉,供中医大家们参考借鉴。

一、历史节点的指向

我在中医发展历史中,依据重大事件出现的时间推定出巫医不分、巫医分离、理方融合、寒温分治、绝处逢生五个重要节点,代表人物分别是伊尹、医缓、张仲景、庞安时四个历史人物和1915年前后出生的一批代表性的中医大师。后来我在对扁鹊出生时间考证以后,确认扁鹊取代医缓是巫医分离年代的代表人物更准确,也就是巫医不分代表人物是伊尹,巫医分离代表人物是扁鹊,理方融合代表人物是张仲景,寒温分治代表人物是庞安时。绝处逢生两位最著名代表人物是刘渡舟校注《伤寒论》、邓铁涛把现代医学技术手段引入中医的代表,刘渡舟是《伤寒论》传承人,邓铁涛是温病学派传承人,在抗击非典期间做出巨大贡献。

 

有些人可能会问:《黄帝内经》是中医文化的代表,这个传承路线没有体现出来。是的,这个传承路线是中医经方派传承路线,伊尹著《汤液经》、扁鹊著《难经》、张仲景著《伤寒卒病论》、庞安时著作现存《伤寒总病论》(大部分著作遗失)、刘渡舟《伤寒论校注》。《黄帝内经》传承体系在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为《难经》作序时表述的非常清晰:昔者,岐伯以授黄帝,黄帝历九师以授伊尹,伊尹以授汤,汤历六师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历九师以授医和,医和历六师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历九师以授华佗华佗历六师以授黄公,黄公以授曹夫子。这里的曹夫子就是王勃的老师,可惜王勃英年早逝,中国文坛少一位少年才子,中医界也痛失一位正宗传人。

二、寒温分治

寒温分治是北宋庞安时提出的。中医对外感病的认识从东汉末年到宋朝以前主要尊崇《伤寒论》治疗方法,缺乏温病治疗的完备理论和方法,庞安时从实践中发现温病和伤寒的共同点和差异,为完善中医理论,对温病理论形成起到正确的指引作用,也因此被称为北宋医王。

庞安时治伤寒主要是从病因、发病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他承前人之说,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只不过是由于感受邪气的时间、地域、体质不同,而表现出伤寒(指狭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湿病、暑病等不同的证候,这就是伤寒温病的不同,比《伤寒论》表述更加清晰

对于温热病,庞安时基本上分为伏气和天行两类。前者是冬时中寒,随时而变病,如春之“温病”、夏之“热病”,以及“中风”、“湿病”、“风温”等,“其病本因冬时中寒,随时有变病之形态耳,故大医通谓之伤寒焉”。伏气又可有伏寒与伏热之分,但均不同于天行温病。因此他指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认为天行温病是感受毒性很强的异气引起,颇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的病证,是外感热病中另一类性质不同的病证,其治疗与伤寒不同,伤寒“有可汗可下之理”,“温病若作伤寒行汗下必死”,提出了温病与伤寒分治。

庞安时强调一切外感热病的共同病因是“毒”,虽然“毒”有阴阳寒热的不同属性,临床表现也有中风、温热、暑湿与急缓轻重等多种多样,但只要抓住了“毒”,就抓住了一切外感热病的共性,说明治疗外感热病应重视“解毒”法,这方面的论述也正是后来瘟病理论的基础

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庞安时所说的“毒”本质上就是病原微生物,现代医学真对外感病采用的消毒、杀菌等措施都是对的,疫苗的使用更是已经大大超越了中医治疗方法,是医学的进步。在庞安时生活的年代没有显微镜等现代医学设备,也就找不到病原微生物,庞安时用一个“毒”字则是进行了清晰的表述,但是在两种医学没有融合的年代,人们意识不到庞安时这个“毒”字的深刻含义。不过,温病与伤寒分治的想法催生了瘟病理论的形成,可以认为庞安时是瘟病理论的鼻祖。

三、毒与病原微生物

庞安时发现的“毒”就是病原微生物,但当时的医学科技无法认识这一点,后代中医却找到了解“毒”的办法,形成温病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在没有看到病原微生物情况下,通过实践找到了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有效解决办法,表现出中医的智慧。现代医学引进中国以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现代中医人已经意识到庞安时的“毒”就是病原微生物,但是缺乏理论突破,无法让古老的中医与现代病原微生物概念对接。

现代医学对病原微生物认识是从1673年列文•虎克发现细胞开始的,这个时间比北宋庞安时(1042-1099年)年代晚600多年。虎克发现细胞的年代相当于清朝初期康熙12年,也就是说西方医学在发现病原微生物的时候,我们中医理论已经找到了解决病原微生物的办法,现在需要解决的是打破中医理论对微生物领域的沉默,重新书写新的中医外感病治疗体系。

四、事实胜于雄辩

五六十年代脑炎还是让现代医学头疼的问题,著名老中医蒲辅周多次依据中医理论很好的对脑炎进行治疗,并指导人们对脑炎进行治疗,有效的控制了脑炎疫情。在他的医案中有很多关于脑炎的实例。如今人们对脑炎是陌生的,那么我们可以了解中医治疗非典的成就。

2003年全国遭遇“非典”时,邓铁涛教授较早发表论文《论中医诊治“非典”》,为中医药防治SARS提供技术指导,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任命为抗“非典”专家顾问组组长,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抗‘非典’特殊贡献奖”。他所在的学校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急诊科隔离病区为治疗主体,以中医为主治疗SARS患者73例,全部治愈出院,创造了患者零死亡、零转院的成绩,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巨大作用。实践发现,有中医及时介入治疗,患者平均退烧时间在一个星期以内,最短者1天,病人的治疗周期和恢复期也明显缩短。且无1例医务人员或患者家属发生院内感染。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发表的《71SARS患者中医药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作者有八位分别是:潘俊辉杨辉喻清和王峰邱志楠钟淑卿曾庆恩钟南山。他们都是参与中医治疗非典的专家,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抗击非典先进人物。但钟南山院士不是中医专家,可以说不懂中医,能在该论文署名是对中医治疗非典的巨大肯定。

五、六气发病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中医理论没有对病原微生物的表述,但从中医理论可以指导对外感病治疗的客观实际分析,中医已经有了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庞安时。庞安时又是如何认识微生物的呢?就是对《黄帝内经》六气理论的认识,他认识到外感发病与四时气候、地域居处密切相关,同是感受寒毒,冬时即发为伤寒,因春温气诱发而为温病,因夏暑气诱发而为热病,因暑湿诱发而为湿病等,都因四时气候变迁而发生不同的病证。不仅如此,居住在山较多地区的患者多中风中寒之疾,平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说明发病与四季、环境等因素有关。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待庞安时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就是生态学,在特定生态环境就会有特定病原微生物发生致病作用,这与现代流行病学研究是一致的。再通俗一些,冬春季节容易得感冒,夏季容易拉肚子,伏天容易中暑,秋天容易咳嗽。也就是庞安时的认识是正确的,所以微生物纳入中医治疗体系是有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的。

六、羲黄原理

哲学被称为元智慧,能够揭示文化和科学现象,但是现代西方哲学已经很难揭示科学了,所以有人说哲学已死。在我们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智慧绵延上下五千年,可以称得上是元智慧,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如果人们打开中国古代哲学方面的书籍会发现有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古代圣人先哲,对于哲学原理的深刻阐释却是很少。在《超级中医学》人体规律发现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原理有了系统性,于是首次提出羲黄原理概念,是人体规律让中国古代哲学原理找到了具体模型,古代哲学原理也可以全面解析人体现象。中国古代哲学原理藏在诸子百家文献中,没有统一归纳总结,在探索人体规律过程中发现这一问题,通过人体规律间接归纳中国古代哲学原理以后,命名为“羲黄原理”。可以说世界上唯一符合“元智慧”身份的理论就是“羲黄原理”。

羲黄原理助力中医走出困境已经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而是谁知道,谁了解,谁掌握,谁应用的问题。把微生物纳入中医体系可以通过天干原理得到答案,病原微生物是人们肉眼看不到的活的生命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什么能代表生命现象呢,就是“木”,木具有生长的特性,五行中的“木”代表的就是生命。在自然界进化过程中从无生命进化到有生命,从低级生物到高级生物不断进化,是生命的进化,是什么力量推动生命不断进化呢?就是水和火,在天干原理中有丁壬化木,也就是水火相互作用孕育出生命。

现代科学已经研究发现雨天打雷就是云层放电现象,这个过程能够合成简单的氮化物,是形成有机物的开始,有机物进一步进化出生命。这里面云是天上的水,天干为丁;云层带有的电荷就是带电荷的水,为壬水。丁壬化木形成氮化物,进一步合成氨基酸,这就有了形成生命的条件。生态学研究知道任何生命存在的条件都是水和适宜温度,微生物也是如此,不同水和温度环境适宜不同微生物生存,这也就有了中医温病理论的标的物——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找到环境是温病理论的标的物以后,我们不但可以提供微生物纳入中医理论的依据,也可以重新理解自然界风寒署湿燥火六淫对环境的影响,进而理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气的深刻含义。展现的是人体规律、羲黄原理、中医理论的一致性。

七、中医的春天

中医从1915年到2015年百年挣扎以后,2015年终于迎来了《超级中医学》的问世,运用羲黄原理揭示出人体规律,为中医理论找到人体生命结构的根基,使中医有了回到现代医学前沿的人体基础,更有现代医学成果的支撑。

1 中医发现又被现代医学证明了的:肾主骨、肝脏是女性先天之本、脾(胰)胃关系、肾是水火之脏等。

2 中医发现但现代医学不明白的:开阖枢理论、六经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等。

3 现代医学无法解析的人体现象:人体为什么是对称的,为什么膝关节有髌骨而肘关节没有髌骨,为什么肺脏会长5个肺叶等。

4 营养学背后的争论:营养学发现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六大类,被称为基础营养素。其实这种划分是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是核酸是否属于糖类,争论的结果是糖类衍生物,核酸属于糖类,于是才有人们熟知的六大营养素。那么核酸是否属于糖类呢?在人体规律探索中发现一个八卦天干模型,可以解析很多人体现象,对自然界很多现象也能解析。把八卦天干模型用于营养素解析以后发现核酸有别于糖类的特征,就是核酸是生命信息的载体,糖类是不具有生命特征的有机物。这就把核酸从糖类中分离出来了,在营养素中多了承载生命信息的核酸。经过这种剖析以后,营养素就有了生命信息,有生命的人体细胞与无生命的营养素之间也就有了更具体、更直接、更合理、更科学的联系。

总之,把微生物纳入中医理论体系只是一个开端,也是必然趋势。前几天世界卫生组织在医学院校名录中取消八所我国优秀的中医药大学的名字,是国外势力企图阻挡中华文化复兴的拙劣表演。中医已经找到人体基础,可以全面解析人体规律,国外别有用心的势力阻挠中医发展只能是螳臂当车,这只能加快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接轨的步伐,是中医发展的又一个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