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国体医融合健康网          体医融合 · 健康中国
登录    注册       English
内页banner

运动处方怎么开?体医融合是关键!

发布时间:02-27

字体:
【打印本页】

来源:新华社


在百姓健身意识逐渐觉醒的今天,运动处方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一种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地科学锻炼的方法,运动处方不仅能够帮助治疗和缓解多种慢性疾病,更是“上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是连接健身与健康的重要桥梁。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在“保障措施”内容中提出,要制定并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推广“运动是良医”等理念,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研究制定并推广普及健身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中国人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素养和能力水平。

“科学健身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需要指导人们运动量的规划、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装备运动器械的使用,以及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和运动伤害出现以后怎么样去康复等内容。”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综合处处长孟亚峥说。

据孟亚峥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提出“运动处方”的概念。而在中国,运动处方的推广尚处在起步阶段,开具运动处方的理论依据、人员队伍和阵地平台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比如,现有的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国民体质检测工作,检测内容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出具的运动健身指导建议还是不够个性化、精确化。只能告诉人们需要练什么,但具体怎么练、练多少尚不能细化说明,不像医院的处方那么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体医融合的思路为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开具提供了可能。

6月26日,“体医结合”运动促进健康开放日暨脊柱健康门诊、运动处方门诊开诊仪式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举行。在运动处方门诊现场记者看到,医生不仅会根据就诊人员身体情况提出锻炼指导建议,同时会针对就诊人员所在社区健身器材的种类,帮助其选择健身项目及锻炼频次等,充分体现“个性化”的特点。

“体医结合”的运动处方得到患者的认可。谈到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处方的特色与优势,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谢敏豪表示:“运动医学不是运动加医学,开运动处方首先要了解运动,如果作为普通医生要开运动处方,他们就需要去学习运动、了解运动,但是医学知识薄弱的也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我们就恰恰处于这个结合点。医生拥有丰富的医疗基础知识,也需要学习运动科学,这样才能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由于我们同时拥有两方面的人员,这样就会比其他医院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更方便一些。”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说:“现在老百姓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很高,但是缺乏科学健身的指导。运动怎样促进健康、运动怎样干预慢性病,急需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去破解。运动医学研究所和体育医院是国家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医院,开设运动处方门诊和脊柱健康门诊是‘体医结合’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希望运医所能进一步探索和整合体育系统资源,把国内外先进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到运动促进健康的实践当中。”

长期从事体育与健康关系研究、慢性病管理及科学锻炼指导研究的郭建军说:“这些年我们跟很多医生交流,很深的一点感触就是要从医疗看体育,重新发现体育;从体育看医疗,重新认识疾病。这两个重新认识是体医融合的前提。”

郭建军目前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对于体育融合的目的,他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认识。

“我觉得(体医融合)是要解决体育界和医疗界各自都没有办法单独解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运动的安全性,这包括血糖安全、心脏安全、伤病安全。第二个是运动的有效性,运动之后能不能预防各种疾病,而这个有效性又分为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比如婴幼儿体育锻炼在一两年内看不到效果,但真正的效果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在保证有效性的前提下,第三个问题是运动的可持续性。没有效果的运动是没有必要持续的,而有效果的运动也需要通过快乐感的获得才能得以持续。”郭建军说。

“在我看来,体医融合的服务范围应该是所有人。每个人通过努力、系统的训练,都能获得体质的改善。”